单从今天流行的广告看,女性距离独立还有很长一段路
在广告里,婚恋是最常见的主题之一。有时我们会看到,一个女孩为了不让病重的外婆失望,终于寻得老公,泪眼婆娑地说一句“外婆,我结婚啦!”也有时我们看到的是,一位所谓“剩女”在一片催婚声中亮出自己的心声——“我并不想为结婚而结婚,那并不会过得快乐。”
前者是某相亲网站在3年前的春节投放的电视广告,后者是SK-II去年风行一时的广告短片。毫不意外,前者受到了围攻,而后者赢得了叫好声一片。
我们生活在广告无孔不入的世界。虽然经常因为被它们打扰了看剧的连续性而不爽,但实际上我们早已与广告难解难分,互相影响。这几年,大家对广告中涉嫌的性别歧视越来越无法容忍,而高举“女性独立”的广告也日益增多。如何看待?是否要愤怒,要感动,要赞美?
今天书评君推送的这篇文章,就来谈谈这个话题。嗯,广告时间到——
撰文 | 罗雅琳
近几年,广告引发的性别议题
在今天,商业广告涉及的性别议题屡屡成为热门话题。最近的例子是奥迪二手车,广告以婚礼上婆婆对于儿媳的鼻子、耳朵、牙齿的全方位检查来比喻奥迪公司对于二手车的官方检测,引发了网络上的广泛抨击。最后,奥迪公司不得不为此道歉并撤换广告。
不久前引发争议的奥迪二手车广告。
再往前追溯,疑似某网站带有色情暗示的招聘广告 “找工作=找女人,干你想干的” ,同样带来了一片唾骂,更使不少人纷纷表态要卸载该软件以示愤怒。
在这些涉及性别歧视的广告掀起轩然大波的同时,那些拒绝性别偏见的广告则往往能博得人们的好感。化妆品牌SK-II去年和今年连续发布了以反抗“剩女”污名为主题的“改写命运”系列广告。在去年的广告中,一群被叫做“剩女”的大龄未婚女青年在上海人民广场的相亲角张贴标语,喊出“不想为结婚而结婚”。今年的广告则强调“人生不设限”,以女性身上挥之不去年龄 30 35080 30 10671 0 0 7260 0 0:00:04 0:00:01 0:00:03 7259签为批判对象,反对步入30岁的女性就是“贬值”的观点。这样的广告为SK-II加了不少印象分,更有人表示要将对女权主义的支持转化为实打实的用钱投票,更多地购买SK-II产品。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l01925lrc85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2016年,SK-II的广告短片《她最后去了相亲角》
类似的事件不止发生在中国。去年,在英国,减肥产品公司Protein World 在一位比基尼美女旁打出大字“Are you beach body ready?”(你是否准备好了沙滩身材?),女权主义者们纷纷抗议这则广告对普通女性进行身体羞辱(body-shaming),并展开大规模示威。最后,刚上任不久的伦敦市长不得不宣布禁止在公共交通广告中出现有涉“身体羞辱”的宣传。
伦敦地铁内引发争议的比基尼美女广告。人们在这则广告牌上涂鸦上了“滚蛋”、“你的身体不是商品”、“不要再鼓励女性挨饿”等文字。
而在2014年,著名女性内衣品牌“维多利亚的秘密”发布一则由十位身材曼妙的模特组成的内衣广告,画面中央是一行大字“The Perfect Body(完美身体)”。这同样激怒了肥胖率高居世界前列的英国人民。为此,“维多利亚的秘密”不得不将广告语修改为“A body for everybody(为每个人的身体)”。
“维多利亚的秘密”内衣广告和网友对这一广告的戏仿。
“女权主义广告”?
一方面,那些涉及性别偏见的广告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与抗议;而另一方面,“女权”已经成了当代商家吸引顾客的一张新招牌。甚至延伸出一种被称为Femvertising(即“女权主义”feminism+“广告”advertising)的广告策略,也就是一种通过正面宣扬女性力量来销售产品的方式。
SK-II的“改变命运”系列广告就是其中一种。同样是面向女性的产品,在曾经的“太太口服液”广告中,赵雅芝版的广告语是“女人四十不显老,老公体贴心情好”,而林志玲版的广告语则是“婚姻出现不信任,因为女人不自信,给她太太美容口服液”。女性之所以需要喝太太口服液,首要目标是为了能够更加温柔,才能讨得丈夫欢心。
在这样的背景中看,SK-II这类标榜女性独立的广告确实标志着一种进步。在以往的化妆品广告中,能够“登堂入室”成为广告主角的,无一不是风情万种的女明星。一个流传的笑话是,为什么香水广告中的女性似乎都不知道在干什么?以迪奥的香水广告为例,伊娃·格林代言时,她穿着晚礼服在镜子前旋转;查理兹·塞隆代言时,她边脱衣服边在某个富丽堂皇的大厅中行走;娜塔莉·波特曼代言时,她穿着吊带裙在卧室里摆出各种迷人的姿态。
娜塔莉·波特曼为Dior拍摄的广告画面。
所有的套路出如一辙,这些广告中的女性只需以性感的装扮漫步于某个梦幻的空间之中。相比之下,SK-II的新广告以样貌普通的职业女性作为广告主角,也似乎突破了传统广告中那种强烈的物化女性倾向。
不过,以“女权”为招牌的广告之所以出现,并非由于资本家对于性别平权事业的“慈善”之举,而是女性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不断得到凸显所致。马云连年在“全球女性创业者大会”上为女性大唱赞歌,正是因为女性撑起了淘宝的大半边天——不只是女性购买者,还包括以“网红经济”为代表的女性网店店主。而近日某金融APP以一则“我这么努力,不是为了嫁出去,而是为了不必嫁出去”的口号作为广告,让不少人倍感欣慰,认为这样的独立姿态称得上是当代女权主义宣言。
归根到底,这也是瞄准了女性(尤其是没有养家育儿负担的所谓“剩女”)越来越鼓的钱包。同样,我们也能理解为何是化妆品牌SK-II拍摄了反抗“剩女”污名的广告。SK-II产品主要面向成熟女性,这正是所谓“剩女”的高发群。SK-II价格不低,却又尚未达到 “贵妇牌”的价位,其顾客大多是都市白领,也倾向于支持“女性独立”的议题。于是,“反逼婚”广告也就容易引起这一人群的共鸣。
SK-II广告主打女性的独立与快乐。
因此,品牌广告对于女性权益的支持固然是进步的表现,却也是新型的营销策略之一种。在《消费社会》中,法国理论家鲍德里亚曾指出,“显得审慎,友善,不事张扬,不含私心”正是广告的秘密把戏——“一小时的广播只有一分钟闪电似的提到商标。四页广告写得如同散文诗一般,而公司的商标却羞涩地躲在其中一页的底部”。
在标榜“女性力量”、具有友善面貌的广告背后,“公司的商标”依然“羞涩地”躲在背后。广告的本质在于通过兜售“意义”来推销商品。在以往的广告模式中,商家需要斥重金邀请大牌明星作为形象代言人。这样的广告,其奥妙之处在于通过明星向人们展示一种优雅的生活氛围,传递一种高尚的生活意义,同时做出允诺:只要购买特定的商品,你就可以拥有广告中的明星那样的生活。
《消费社会》
作者: [法] 让·鲍德里亚
译者: 刘成富 / 全志钢
版本: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5月
然而,今天的新兴广告模式则干脆省略了明星这一中介环节,直接展现意义本身。李银河老师——一位致力于性别议题的著名社会学者——也开始代言广告,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。她不是明星,却是“性别平权”这一最具召唤力的理念的代言人。
不过,广告模式虽然更新换代,其中的原理却未曾改变:只要你购买某一商品,你就在支持、在践行某种高尚的理念。它背后隐而未发的,是这个“意见”和“立场”风行的时代中的人们普遍持有的一种信念:只要你获得了某种理念,你就可以过上好的生活。比起邀请明星所需的巨额费用,这样的理念性广告当然是更为划算的策略。
更重要的是,理念只有在不同人眼中的高下之别,没有真假之分。对于时髦、先进理念的引用,让广告得以呈现出“高端大气上档次”的形象;而理念没有真假之分,也就避免了“虚假广告”的危险。女明星巩俐曾经因代言盖中盖口服液而被卷入虚假广告的纠纷。在广告中,稚嫩的童声道出独白:谢谢巩俐阿姨寄给我们希望小学的盖中盖口服液……然而,当查实并无此事,这样的虚假广告反而有了负面效果。相比之下,在“观念正确”上做文章的广告则要安全得多。
比广告修辞更重要的,是现实
为何涉及性别歧视的广告虽屡遭批判却仍在不断涌现?有面向独立女性和支持性别平权者的广告策略,就自然也会有面向其他人群的营销策略。不幸的是,后者可能是多数。需要招聘程序员的网站和以中青年男性为目标群体的奥迪二手车,之所以打出涉及性别歧视的广告,正与他们的目标人群中存在欢迎类似广告的受众有关。为何洗衣粉和抽油烟机等厨卫用品的广告是性别歧视的重灾区?这正是因为在中国的大部分家庭,女性是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者,“男主外,女主内”依然是大部分人的理想家庭模板。有什么样的客户,就有什么样的广告。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v0171cem4lo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某油烟机的“烧脑”广告:“想要一头健康清新的秀发,我们真正需要的是,换一台不跑烟的油烟机。”
指出这些,并不是要将性别歧视的责任从商家转移到顾客身上。只是一个提醒:我们不必对广告抱有过多的期待,更不必对资本抱有玫瑰色的幻想,尤其需要放弃那种购买某一产品就是支持女权事业的天真。广告是时代风尚的反映,只要某一现实逻辑还广泛存在,迎合相应逻辑的广告就永远不会停止。单单只在广告修辞上做文章,容易让人忘却最根本的任务在于改变现实——强调一遍,不是改变现实世界中的广告,而是改变真正的现实生活。这也是以克里斯特娃为代表的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常被诟病的原因,她们强调在语言的层面反抗父权的压迫,却无法为现实的变革找到出路。
改变性别歧视广告的唯一希望在于我们自己。只有受众的普遍状况发生了改变,作为社会心理之折射的广告才会改变。如果说“女权”(不管以何种形式出现的“女权”)有着成为当代广告文案中热门词汇的倾向,这完全是女性地位和自觉意识有所上升的结果。想要推动它再进一步,我们只能期待现实首先再进一步。
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。作者:罗雅琳;编辑:小盐。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。欢迎转发至朋友圈。
▼
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~
《我的前半生》| 蔡澜 | 王者荣耀 | 空巢青年 | 宗萨仁波切 | 2017年中好书 | 六神磊磊 | 寒门难出贵子 | 恐婚 | 冷暴力 | 山寨《人类简史》| 林奕含 | 钱理群 | 衡水中学 | 读书日 | 平庸之恶 | 假课文 | 养猫 | 自闭症 | 法律与舆论 | 原生家庭 | 2084 | 婚外恋 | 性教育 | 古典诗词 | 刷热点 | “爱国主义” | 共享单车 | 胡适 | 国学低俗化 | 弟子规 | 2016年度好书 | 朋友圈 | 高房价 | 篡改历史 | 抑郁症 | 心灵鸡汤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去我们的微店看看呀~